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历史沿革
学院始建于1952年,是由当时清华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院系合并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
1988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航空学院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1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批筹建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成为学校航空航天特色和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
2007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
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学校成为国家“珠峰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院校之一。
2012年,学校入选首批“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 [8]
2013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荣获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称号。 [2]
2016年12月,被北京市教委认定为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学校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
2018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历任校长
历任校长:
曹传钧:1982.11至1988.7任北京航空学院院长;
沈士团:1988.7至2002.1;
李未:2002.1月至2009.5;
怀进鹏:2009.5-2015.3;
徐惠彬:2015.3至今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证样本
截至2019年12月29日,学校拥有在职教职工3928人,其中专任教师2172人,教授、副教授172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为78.0%。凝聚了以3位两院院士、27位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31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5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50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2人。
学校有6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
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列全国高校第7名),2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国防特色学科,14个A类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为A+学科。有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突出学科基础地位,构建空天信融合、理工文交叉、医工结合的一流学科体系,形成珠峰引领、高峰集群、高原拓展的良性学科生态。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管理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2018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航空航天工程学科为世界第一。2019年5月学校社会科学总论学科首次进入ESI前1%学科排名,成为继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后第六个进入ESI前1%排名的学科;同时,材料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前1‰学科排名,成为继“工程学”后第二个进入ESI前1‰排名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