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后发展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建校始隶属于党中央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归外交部领导,
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
1959年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
1980年后直属国家教育部领导,
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1年,学校申请增设孟加拉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祖鲁语、拉丁语等5个语种;9月24日,北京外国大学70周年校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发来贺信。
2012年5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国内首家高校战略共同体,双方将互为“第二校园”,互相开放相关课程等;6月,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成立。
2017年9月,入选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9月29日,发起成立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2019年3月1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原“西葡语系”正式升格为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语学院) ;9月23日,成立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 12月2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成立。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任校长
历任校长:
刘柯:1981.2-1984.4-;
王福祥:1984.4-1997.2任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陈乃芳:1997.2至2005.6;
郝 平:2005.6至2010.3;
陈雨露:2010.3-2012.8;
韩震:2012.8-2014.2;
彭龙:2014.2—2019.7;
杨丹:2019.10至现今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证样本
截至2020年1月6日,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学校开设专业97个,覆盖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工学五个学科。
截至2020年1月6日,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255人,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教师172人,教师中超过90%拥有海外学习经历。学校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3人,学校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长江学者”青年项目、“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首席专家共11人。其中包括博士生导师 81人、硕士生导师240人,教授134人、副教授233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07人。
截至2020年1月6日,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6门;教育部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此外英语专业和德语专业部分教师承担的“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高校英语本科教学调查”和“全国德语教学调研”等教改项目。
截至2020年1月6日,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