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学院历任院长
张汉城;1981.10-1984.12西南民族学院院长;孟铸群:1986.6-1992.2西南民族学院院长;苏克明1993.10-1999.11西南民族学院院长;陈玉屏:1999.11-2005.1西南民族学院院长;刘玉彬:2019.04.24-2020.02.06任西南民族大学校长。
西南民族学院历史沿革
西南民族学院学院学院创建于1951年6月1日。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学校改由四川省领导。1955年,学校由新玉沙街迁至武侯祠附近的新校园,办学条件大为改善。1960年,学校发展成为本科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并举的多科性高等学校,共设本科专业14个。在校学生达3000余人,教职工320多人。
1957年以后的反右等政治运动,使不少著名专家、教授被迫调离学校。1962年,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学校办学规模大幅压缩,在校生由3000余人降至1500余人。
1966年,学校停止招生,教学活动停顿。1968年,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
1973年,学校恢复办学,各系(科)恢复了教研组建制和活动,迎来了恢复办学后的第一批学生,其中,四川学生148人,西藏学生160人。
1974年,全面恢复了系(科)专业设置,同年秋季,招收第一批少数民族“工农兵学员”共200名,分别学习汉语文、藏语文、数学、理化、畜牧兽医五个专业。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学校改由国家民委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国家民委为主。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古典文学、宗教学、动物遗传育种学、中兽医学首批4个硕士点于次年开始招生,共招研究生9人。
1994年,国家民委批准建立成人教育学院,1996年,成人教育学院正式挂牌成立。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被列为可开展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学位授予单位。
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与国家民委签署了共建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和大连民族学院6所国家民委所属院校的共建协议。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西南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民族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至此,学校已有民族学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两个博士点。
西南民族学院简单介绍
截至2020年2月06日,学校官网显,学校现有教职员工近3千人,其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500人。学校汇聚了一批又一批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优秀教师,有52人先后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入选天府万人计划,37人先后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6人先后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9人先后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3人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2人分别为四川省“千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
截至2020年2月06日,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24个学院;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本科专业85个;有5个一级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专业获批省级及以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有6个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19个双学位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截至2020年2月06日,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武侯、航空港、太平园三个校区占地近3000亩,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文献(含电子文献)总数达450万册,外文书刊10万余册,报刊近5000种,电子资源数据库50余种。馆藏图书文献中,民族类及相关图书文献达30余万册,含多种文字及版本的《大藏经》、《贝叶经》、清代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地方志以及20世纪50年代民族调查资料等珍贵文献。位于本馆三楼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研基地设有藏学文献中心和彝学文献中心,收藏藏族、彝族各类典籍经卷25000余函(册)。馆藏古籍文献2.6万余册,其中有善本2349册;民国版图书近2万余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