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历史沿革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由邓小平同志签发《中共中央复文[中发(58)574号]》,同意了化学工业部筹建北京化工学院,原名北京化工学院,建校初期学校设有3个系12个本科专业,1977年10月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招收首届研究生,同年10月北京化纤工学院从该校分出。1994年2月学校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1996年4月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并入,成为现在的西校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高校。是国家“211 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是首批列入“卓越计划”、“111计划”名单的名牌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历任校长
北京化工大学历任书记
马芳庭:(1959.3-1971.4;1979.7-1982.6)
周 静:(1973.7-1979.7;1982.6-1983.12(代理))
姜法善:(1985.1-1993.10)
卢济金:(1993.10-1996.8)
冯文林:(1996.8-2002.12)
北京化工大学毕业证
李 苏:(1958.8-1960.12)
马芳庭:(1959.3-1971.4;1979.7-1982.6)
陈鉴远:(1982.6-1985.1)
庞瑶琳:(1985.1-1993.10)
樊丽秋:(1993.10-1997.8)
王子镐:(1997.8-;2012.6)
谭天伟:(2012年6月至现今任北京化工大学校长
截至2019年12月30日,学校已有27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2018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6.24亿元,获专利授权419项,鉴定成果9项。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工局第二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5个国家引智基地,1个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截至2019年12月30日,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约30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5个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在威海、安庆、沧州、嘉兴、济源等地成立了6个技术转移中心,以及200余个校企联合研发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