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学院(成都大学)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1925年,著名教育家张澜创办并担任校长的“国立成都大学”;1931年,并入“国立四川大学”;1961年,重建“成都大学”;1971年,并入“四川财经学院”。1978年,学校建校之初为本科院校设置;1983年,因接受世界银行贷款,停办本科;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恢复为普通本科院校,暂更名为“成都学院”,并保留“成都大学”校名。2006年,成都市人民政府为统筹成都市教育资源,将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幼儿师范学校和成都卫生学校并入成都学院。2010年,原成都铁路中心医院并入成都大学。2013年,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整体划转成都大学。川抗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确定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工4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该所还具有独立评定正高级职称的评审权。此次合并对成都大学具有重要意义,成都大学尽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恢复为普通本科院校,但一直没有获得独立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川抗所划转成都大学后,成大也就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建校之初校名为“成都大学”。2003年升格为本科,教育部将学校更名为“成都学院”,但是考虑到“成都大学”校名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且成都大学已有良好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形象及“成都大学”校名对促进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成都市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成都市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作用,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教发函【2003】152号文件明确批示:成都大学校名保留且不被其他学校占用,条件具备后,再按照程序更名为成都大学。2006年,成都教育学院、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四川省成都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成都学院,分别为成都学院师范学院、成都学院医护学院、成都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2010年4月21日,成都铁路中心医院成建制划归成都学院作为附属医院,更名为成都大学附属医院。
2011年9月29日,经教育部审核,批准成都学院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同年入选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3年年8月15日,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全部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给成都学院,同时学校成为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15年,入选四川2011计划(四川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四川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7年5月,学校被评为四川省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12月7日,教育部发文正式批准成都学院更名为成都大学。
成都学院历任院长
魏柏良:1985.3-1991.7成都学院院长;杨启卫:1991.7-1997.2成都学院院长;张日新:1997.2-2005.3任成都学院院长;吴光:2005.3-2007.11任成都大学(成都学院)校长;周激流:2007.12-2014.2任成都大学(成都学院)校长;王清远:2014.2-2020.1.23成都大学(成都学院)校长。
成都学院(成都大学)简介
截至2020年1月23日,学校官网显示,现有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90余人,副高职称450余人,博士近500人。学校名誉校长为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樊代明院士,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专家20余人。有中国高被引学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等50余人。特聘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十位高端人才为名誉院长、荣誉教授,特聘新西兰院士(皇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长江学者5人,特聘国家千人专家、百人计划专家、博导/教授近40人,特聘高端外国专家40余人,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80余人。
截至2020年1月23日,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科技发展、产业进步需求,科学规划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促进学科专业间融合。目前设立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医学、理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60个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类别)9个,二级学科(领域)24个,建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截至2020年1月23日,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校舍建筑面积76.5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43.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7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223余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