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历史沿革
一、重庆第二机械工业学校(1956.2-1958.7) 为适应国防工业的发展,1956年2月,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兵器工业部)决定在重庆创建“重庆第二机械工业学校”,为轻武器制造行业培养中等技术人才。 1956年9月1日,学校在西南工会干校礼堂举行了“重庆第二机械工业学校成立暨开学典礼”。1957年初,学校改由国家电机部领导,更名为“电机制造工业部重庆电机制造工业学校”,专业增设电机制造、企业管理,改自动武器制造为机器制造专业。
二、重庆电机制造学校(1958.7-1962.4) 1958年7月,学校由一机部(1958年3月,电机部与一机部合并)移交四川省机械工业厅领导,改名为“重庆电机制造学校”。1959年8月,学校首届学生654人毕业,走向全国各地工作岗位。
三、第一机械工业部重庆机器制造学校(1962.4-1970.2) 1962年4月,一机部将学校收回直管,校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重庆机器制造学校”。1967年到1968年间,由于“文革”的影响,学校陷于瘫痪。1969年,工人、解放军进驻学校。
四、重庆第三机床厂(1970.2-1981.12) 1970年2月,一机部、财政部军管会决定停办学校,改为工厂,定名为“四川省重庆第三机床厂”。1973年,经四川省革委批准,恢复“重庆机器制造学校”,当年7月招生。复校初期,学校与工厂建制并存,学校努力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1978年,重庆市委决定新建渝洲大学,其工科部设在我校,当年秋193名大学生到我校学习。
五、重庆机器制造学校(1981.12-1999.9) 1981年12月,重庆市政府决定恢复重庆机器制造学校原体制,将重庆第三机床厂划为学校校办工厂。1985年10月以后,学校向国家教委职教司、机械部教育局提出申请使用世界银行80万美元贷款,成为首批接受世界银行专项贷款扶持建设的职业院校。1992年12月,经市政府园林式单位检查验收组评审合格,学校被命名为“市级园林式单位”。1993年7月,学校被四川省政府授予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称号。1994年7月,学校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1995年,学校率先试办五年制高职。
六、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999.9至今) 1999年9月,重庆机器制造学校与重庆机械职工大学合并,2000年6月升格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重庆市大中专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3月,学院被教育部、澳大利亚发展署确定为中国(重庆)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学校;2002年11月,经教育部和财政部审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3年12月,经教育部等七部委批准为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定点高职院校;2004年在重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评定为“优秀“。2006年进入全国首批28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进入全国高职院校的一流队伍。2009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通过教育部和财政部验收。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历任院长
现任学校领导:
李时雨:2005.8-2015.5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郭天平:2016.4-2020.1.15任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证样本,档案样本,样本,成人毕业证样本
截至2020年1月15日,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790人,其中专任教师595人,正高职称70人,副高以上职称15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358人,其中博士66人,双师型教师476人,聘请企业、行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兼职师资队伍412人。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第五届黄炎培杰出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
截至2020年1月15日,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现设有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学院、智能制造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财经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管理与航空服务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通识教育学院(体育工作部)等10个二级学院和教学单位,招生专业51个,其中,国家示范专业等国家级专业16个,市级骨干专业等市级专业14个。主体专业与国家重点产业、重庆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两江新区“3331”产业契合度达92.5%。学校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7个。
截至2020年1月15日,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主要为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勇于开拓创新、就业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人才培养层次包括全日制专科和本科(本科为“专本贯通分段培养项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