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ei jing hang kong hang tian da xue)校址位于中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7号(学院路校区),是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学校创建于1952年,时名北京航空学院,由当时的北洋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1959年学校被国家指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88年4月2日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学校获批筹建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成为学校航空航天特色和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2007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1年,学校成为国家“珠峰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院校之一。2012年,学校入选首批“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3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荣获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称号。2016年12月,被北京市教委认定为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年1月,北航与空军军医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2021年5月,学校成为“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首批会员单位之一。获批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23年4月18日,北航“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创新中心”揭牌成立。2024年3月,学校新增智慧交通、运动康复2个本科专业。
据2024年05月23日学校官网显,学校名师荟萃,人杰地灵。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发布“蓝天新时代人才行动计划”,系统谋划人才队伍发展蓝图。打造“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2.0版”,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突出“共建共有共享”的建设思路,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深化分类卓越的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分系列发展评价贯穿教师成长发展全过程、全周期,师资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目前学校教职工总数6155人,其中专任教师3109人。专任教师中,79%具有高级职称,84%具有博士学位。入选各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657人次,其中在校工作两院院士37人,领军人才267人次、青年人才355人次,国家级创新团队45个。人才队伍中涌现出众多国家一等奖获得者、领域专家和型号总师,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完善“思想引领、榜样示范、底线约束”三位一体的教师思政工作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设立“立德树人奖”作为最高荣誉,连续6年评选表彰74位师德楷模。
学校面向全球,开放交融。坚持党管外事原则,坚持服务外交大局,坚持世界一流愿景,持续深化“UPS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全域全方位的全球北航工作格局。拓展和深化与国际著名高等学校、一流研究机构、知名跨国公司及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与全球20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公司及国际组织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发起成立及加入了“欧洲顶尖工科大学联盟(T.I.M.E.)”“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国际宇航联合会”等13个国际大学联盟及学术组织。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联合创办中法工程师学院,历经18年发展,被誉为“中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典范”。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悉心指导和浙江省全力支持下,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共建中法航空学院,扎实推进中法航空研究院建设,积极探索高水平、精英式、本硕贯通的国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新范式。成立费尔北京研究院、中法未来城市实验室、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中德先进制造联合实验室等41个高端国际教育科技合作平台。获批成立11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科研合作成果显现。大力实施“远航计划”,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校际学生交换、海外实习以及国际暑期学校、科技竞赛、文化交流等形式,全力推动我校学生参与国际化培养、丰富海外经历、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学生,国际学生规模、生源质量、培养层次、教育水平进入全国高校前列。获批设立了“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中国中心”和“北斗国际交流培训中心”。